你好,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
背景:
阅读新闻

铁流驳《龙芯之痛:国产芯片陷烧钱怪圈》

[日期:2016-01-29] 来源:“摩尔精英”微信公众号  作者:铁流 [字体: ]

观点

笔者对《龙芯之痛:国产芯片陷烧钱怪圈》一文中部分叙述表示认同,比如龙芯最大的差距不在于技术指标,而是未能与产业链对接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生态系统。

但文中部分观点和结论笔者不敢苟同。一些论述中,例子也无法和原作者的观点相契合,比如认为“长电科技并购星科金朋、通富微电收购AMD封测厂、中芯国际增资扩股等10多个项目”是“欲速而不达”,是“烧钱”,并含沙射影的表示对这些项目的否定。特别是《龙芯之痛:国产芯片陷烧钱怪圈》这个标题,很容易造成读者龙芯“烧钱”错误印象。 

龙芯“烧”了多少钱?

作者以《龙芯之痛:国产芯片陷烧钱怪圈》为题,特别是文末先说一些企业烧钱,后用“龙芯用了14年时间,付出了巨大代价,才明白这个道理”——字里行间仿佛在表达龙芯在14年里烧了大量的钱,才明白“这个道理”。这种行文方式很容易对读者造成误导,以为龙芯是个烧钱货。

龙芯自2001年成立以来,从国家863计划、核高基专项中累计获得项目经费5亿人民币。龙芯中科公司成立后,获得北京市政府2亿人民币的股权投资。也就是说龙芯成立至今共从国家获得资金7亿元。

7亿元咋一看很多,但是芯片研发对资金需求极大,国家对龙芯的补助无异于杯水车薪。

举个列子,俄罗斯贝尔加电子的Baikal-T1处理器研发成本折算为人民币是1.85亿元,该芯片是购买MIPS Warrior P5600微结构集成双核CPU,主频1.2G,用于路由器、打印机、复印机等产品。如果贝尔加电子自主研发微结构的话,成本会更高。换言之,贝尔加电子研发一枚路由器芯片的研发成本(而且还不是自己研发微结构)相当于国家对龙芯的总投入的四分之一。华为海思麒麟920的研发成本据小道消息称是2亿美元,是国家在总计15年时间里对龙芯投入的1.7倍......

即便和其他几家有国资背景的合资公司相比,国家对龙芯的扶持可以说是少的可怜。最近高通和贵州省政府成立合资公司,光注册资本18.5亿元,其中国资占55%。若以国外巨头作参照,则差距更大,2014年Intel研发经费超过100亿美元,员工达10万余人。

正是鉴于国家对龙芯扶持非常有限,在“2015中国计算机大会”笔者采访胡伟武老师时,他表示,“其实这也不是坏事,逼着龙芯只能在市场中谋生存、谋发展,逼着龙芯去服务客户,走市场化道路,而不是去服务领导、伺候领导,这其实也是件好事。就像60年代苏联撤走专家,逼着中国人凭借自己的力量就把两弹一星搞出来了。”

2015年,龙芯营收突破1亿,已基本摆脱政府输血,实现自收自支,自负盈亏。

因此,所谓“烧钱”,骗经费之类的标签,和龙芯八竿子搭不上关系。

 

关于龙芯又在要政策

虽然原文章中对此做了说明,但力度轻描淡写,而且对来龙去脉也没有做说明。在互联网时代,人们碎片化获取信息时很容易被忽略。

其实,该事件和笔者还有一定的联系,因此,笔者在此对该事件做说明。

在“2015中国计算机大会”时,笔者采访了胡伟武老师,胡老师的原话是“政府应该干啥,应该在黑暗森林里围个篱笆墙,构建一个小森林,把国外芯片挡一挡。进入小森林的CPU公司必须严格界定,什么是自主的,什么是可控的,必须有统一的标准,把真正自主可控的放进小森林,小森林里玩的是市场竞争的丛林法则。让国内各家CPU公司在小森林里适者生存的竞争——谁的产品好,谁的服务好,就选谁的产品,政府不要去干涉。在市场竞争中练出自己的体格,最后的胜出者踏着失败者的尸体成长壮大后,再打破藩篱,和黑暗森林里的国外产品竞争。”

一言蔽之,就是幼稚工业保护论,通过对真正自主可控的芯片间的市场竞争,使中国芯磨砺成长。

而目前政府的种种干涉其实并不利于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——胡老师曾表示,“我希望政府不要过多的干涉,政府很喜欢干啥,看谁弱一点,或者不行了,就去扶他一把,看他能自主发展了,就去帮弱的,而且帮助力度还非常大,发展的好的CPU公司靠自己努力取得的优势一下子就被行政力量抹平了,这对能摆脱政府扶持,自主发展的CPU公司非常不公平,搞的竞争法则不起作用了。”

但国内一些媒体非常喜欢断章取义,不仅修改了笔者的标题,还对文章内容进行删节,甚至篡改,以至于越传越邪乎,最后变成了龙芯又在要政策。

但客观事实正完全相反,相对于那些基本依赖政府输血的IC设计公司,龙芯反倒是能够摆脱政府输血生存——主要是依靠从市场和股东资本金来养队伍和研发新产品,从国家获得的资金不仅总量非常少,而且占龙芯资金来源的比例也很低,龙芯从国家获得的资金远远低于国内其他几家CPU公司。

所谓“国产芯片陷烧钱怪圈”

读完全文一直没看明白所谓的“烧钱怪圈”是什么?

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、技术、人才、政策的全方位支持,耗费大量资金是必然的!

可能是作者是财经记者,分不清自己所引用的企业和龙芯之间有什么区别,将IC设计、代工、封测,甚至和硬盘、NAND Flash厂商起了个共同的名字,也是比较“神奇”的名字——“中国芯企业”。

比如原文中“随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(下称“大基金”)的成立,中国芯片产业掀起了一场资本介入潮。大基金募集资金超过1380亿元,在其带动下,多个地方政府也设立了地方版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,长电科技并购星科金朋、通富微电收购AMD封测厂、中芯国际增资扩股等10多个项目陆续尘埃落定。以紫光集团为代表,中国芯片和中国资本更是拉开了海外并购的大幕,引发了全球芯片行业的关注和大讨论......龙芯用了14年时间,付出了巨大代价,才明白这个道理。现在,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与中国速度的诱惑如何取舍,摆在了更多中国芯企业的面前。”

笔者对原作者所谓的“中国芯企业”做个盘点

长电科技、星科金朋、通富微电等是封测公司,中芯国际是芯片代工企业;

紫光收购的企业中,西部数据主营业务是硬盘,而西数出面收购的闪迪业务为NAND Flash,力成和南茂、矽品是封测企业,华三是主营业务是网络设备、服务器等。

紫光收购展讯和锐迪科是2013年底,而且也并非文章中的“海外并购”,更非文章中“随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(下称“大基金”)的成立”后的并购。

因此,原作者所谓的“国产芯片陷烧钱怪圈”中指出的公司中,没有一家和龙芯一样属于国产芯片设计公司。

在摆出大部分不属于IC设计公司“烧钱”的论据后,原作者话风一转,说“龙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,才明白这个道理”,不知原作者的潜台词是否龙芯在烧钱后明白了烧钱无用“这个道理”?也就是原作者所谓的“国产芯片陷烧钱怪圈”?

先不提龙芯15年来从来就没烧过钱——龙芯过去曾经犯过很多错误,但唯独没有“烧钱”。

从全世界的芯片代工、封测,以及存储芯片企业发展的过程来看,其实都是用钱砸出来的,都离不开海量资本的注入。中芯国际、长电科技等芯片代工、封测公司在海量资本的辅助下发展壮大。笔者可以断言,虽然紫光的一些收购缺乏性价比,但中芯国际、长电科技的“烧钱”能壮大中国芯片代工和封测产业,是具有积极意义的,反而有利于龙芯的成长,可以给龙芯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持。

 

结语

笔者斗胆做一个揣测——从文章内容看,原作者显然是获得了和胡老师近距离交流的机会,很有可能,在采访胡伟武老师时候,胡老师的话是——国内某些IC设计公司,虽然从国家获得了非常大的资金,但是一不注重基础软硬件研发,在硬件上拿国外芯片穿马甲,或买国外IP核授权就宣称自主知识产权,在软件上忽视基础软件的开发。二不注重产业联盟构建。三不注重软件生态构建。这样一来,虽然耗资不菲,但技术成果却乏善可陈,而且根本用不起来,只能依赖国家经费的输血。

但因专业知识和理解能力相对有限,原作者脑海中形成了“龙芯之痛:国产芯片陷烧钱怪圈”的神奇概念。

本文永久更新链接地址http://www.linuxidc.com/Linux/2016-01/127974.htm

linux
本文评论   查看全部评论 (0)
表情: 表情 姓名: 字数

       

评论声明
  • 尊重网上道德,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
  •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
  •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
  •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
  •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